記者面前的蔣大龍,侃侃而談,言語中透著興奮。
專訪在位于北京順義的國能汽車北京總部進行。這是一座典型的瑞典風格的木結構建筑,裝修風格由蔣大龍親自操刀。
蔣大龍創辦的國能汽車,2015年于天津立項開工,2017年1月獲得發改委核準,作為第九家拿到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而橫空出世,此后便無太多消息傳出。
蔣大龍個人經歷頗為復雜。這位瑞典籍華人曾擔任沃爾沃集團高級顧問,并以沃爾沃中國項目副總裁的身份參與沃爾沃與中國重汽的合資;后進入能源行業,創立以秸稈為燃料的生物質發電公司,并在后期與國家電網等企業合資組建國能生物,將之發展成為全球生物質發電公司中的翹楚。
2011年,瑞典薩博汽車公司瀕臨破產讓蔣大龍看到新機會。次年,他參與成立的NEVS(瑞典國能電動汽車有限公司)在激烈的競標中勝出,收購了薩博核心資產及9-3級鳳凰平臺的知識產權,并將工程師與大部分員工招致麾下。而在此之前,蔣大龍就已下定決心,若競購成功,將以薩博技術和人才為基礎,打造名為NEVS的全新電動汽車品牌。
資料顯示,2015年6月,國能新能源汽車有限責任公司在天津濱海高新區注冊成立,注冊資本金24億元,項目總投資42億元。項目一期年產5萬輛純電動乘用車,規劃產能22萬輛。2015年10月開工建設,是天津市20大重點項目之一。
國能汽車有幾個特點值得關注:
一、并非完全從零做起。以薩博技術與產品平臺為背書,有效縮短了產品開發周期與制造成本,且天生具有國際化基因,成立初期即形成中瑞兩國布局。除了輻射亞太的國能汽車天津外,由薩博工廠改造而成的國能汽車瑞典未來將面向歐美市場。此外,還有計劃中的上海項目。
二、產品尚未量產就已有批量訂單。2017年12月,國能基于鳳凰新能源汽車平臺開發的第一輛NEVS 9-3電動車在天津下線。2018年國能汽車加入滴滴出行“洪流聯盟”,將在2018年末推出滴滴專屬純電動汽車。
三、利用資本運作與資源整合,形成跨國朋友圈。例如,獲得金沙江資本布局產業鏈核心技術;收購瑞典智能電力公路公司;收購瑞典嵌入式數據庫公司Mimer;與微軟達成戰略合作;聯手土耳其ZORLU集團,落地土耳其國家電動汽車計劃……
四、目標不止于造車。多年的跨界經歷,讓蔣大龍看到了“能源+汽車+互聯網”的諸多可能,試圖通過聯合模式,將業務觸角伸至與出行相關的各個領域。
可以說,在新造車勢力中,國能汽車是特立獨行的。
蔣大龍認為,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,不能陷入傳統“造車、賣車”的簡單模式。他給國能汽車初描了一幅宏偉藍圖。我們難以斷定其未來,可以想見的是,造車之路上,必有一道道坎,等著筑夢者蔣大龍帶領國能汽車一起跨越。
以下為訪談實錄:
《中國汽車報》:
為什么選擇造車?是什么機緣促成收購薩博汽車?
蔣大龍:
我從小就喜歡車,小時候看到拖拉機開過來,常會跟著跑很遠。90年代初期,我在沃爾沃擔任中方投資顧問,之后進入能源領域創業。某一天,我的前同事,沃爾沃集團一位副總裁告訴我,現在有個很好的機遇:薩博有可能會被通用出售。當時我想,別說這么先進的工廠了,就是光買薩博那塊地也買不起啊。他問我,有沒有信心變賣全部產業,賭上一把?最終,我下定決心與他一起收購薩博。
這次收購從2011年開始籌備。當時的競爭對手太多,都是沖著技術去的。有人算了筆賬,收購薩博后哪怕把工廠關掉,賣技術就能賺很多錢。2012年初,我們注冊成立了國能電動汽車瑞典有限公司,簡稱NEVS。2012年6月,瑞典政府委員會通知我們在收購薩博角逐中勝出,可以購買薩博。于是,我陸續將發電廠的股權全賣了。對我來說,本來一年可以有幾億元的利潤,過很好的生活,之后又回到創業起點。
當你追求已久的事突然成真了,反而心里挺害怕的,而且是這么大的一件事。后來我想,既來之則安之,一定要把事做好,專注造好電動車。
《中國汽車報》:
收購薩博對國能造新能源汽車有哪些幫助?完成了對薩博汽車核心資產及相關知識產權收購后,如何確保這些資源被整合、消化吸收以及再利用?
蔣大龍:
薩博汽車研發中心曾經是通用旗下最重要的研發中心之一,車型技術涵蓋燃油車、電動車、混合動力、燃料電池等,且在渦輪增壓技術、節能技術等方面很突出。薩博有70年的歷史與經驗技術積累,對材料、質量、環保的理解是深刻的。
在新能源領域,薩博汽車深耕多年,從1965年便開始研發電動車,上世紀70年代第一批電動車投入市場。薩博認為,車不是時尚品,而是頻繁使用的交通工具,因此造車一定要考慮質量、節能環保等。我很認同薩博對于汽車的定位,在天津項目上會保留這些理念。
收購之后,首先要檢查工廠的情況,所以我們試生產了一百多輛燃油車,在試生產階段我們發現,工廠維護得很好,這為國能電動車瑞典項目打下了較好基礎,也省去了很多精力與成本。
《中國汽車報》:
自2017年1月拿到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后,目前國能正在準備工信部的準入,相關進程符合預期嗎?天津工廠項目進度如何?據了解,施工過程中曾有過停工,停工原因是什么?
蔣大龍:
天津項目是在2015年10月開工的,總占地面積716畝。選擇此地是為了節約土地資源,同時也是考慮到成本,因為是回填地,所以施工難度比較大。
工廠從開工建設到2017年底啟動小批量試生產,這一速度破了行業紀錄。之后我們在精益求精地進行設備調試等工作。
天津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重點區域,非常注重環保。工廠在施工過程中,遇到嚴重霧霾天氣、重大活動等都要配合停工。停工的問題,并不是說恢復建設第二天就能開工了,因為一停工很多施工人員就都回家了,有時候一耽誤就是很長時間。如果不涉及停工問題,我估計還能提前2~3個月。
一期項目今年7月下旬可以建設完成,8月上旬我們會進行項目梳理,只需一兩個月便能完工,進度基本符合預期。
我們是按照高標準的工廠進行建設,希望建成國能在中國的示范工程。項目初步完工后,我們要組織項目梳理大會進行檢查,看看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,再進行提升。
《中國汽車報》:
國能汽車項目目前投入多少資金,公司資金情況如何?
蔣大龍:
跟其他汽車公司相比,我們的投資比較少,這主要得益于前期技術積累。目前瑞典方面總投資接近有10億美元,其中青島市政府1億美元,目前已經連本帶息還了。天津方面投入2億美元,除了我賣發電廠的錢,還有瑞典的少量貸款。
天津工廠由銀行貸款和瑞典投資,工廠土建不到21億元,購置設備十幾億元,技術開發十幾億元,累計42億多元。
地方政府的扶持只是一段時間,本來約定五年回購,我們力爭兩年內連本帶息還清。
有人問我,為何不向地方政府多要點錢,不要求稅收優惠、落地補貼?我說,都是納稅人的錢,萬一沒干好,對不住老百姓。
瑞典是一個重視稅收的國家,瑞典人的納稅意識很強,企業不會輕易找地方政府要求稅收減免。因此,上海項目落地我們沒有拿政府的錢,而是希望與政府形成良性互動。
《中國汽車報》:
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競爭愈發激烈的情況下,你怎樣確保國能汽車的競爭力?
蔣大龍:
以新能源汽車為主要運輸載體的交通互聯網、基于特高壓技術為骨干的能源互聯網、快速發展的英特網技術將形成的“三網融合”,將是未來最大的技術革命和資源整合。我們希望能把國能汽車打造成新能源汽車領軍企業,此外,在與三網融合的交通領域要有重點布局。
電動汽車的發展,不能靠一味增加續駛里程,也不是靠增加電池重量來實現的。電池重量越大,制造成本越高,安全性也會降低,因此依靠增加續駛里程和電池重量這條發展路徑是不科學的。
2009年,瑞典Gunnar Asplund教授創建了瑞典智能電力公路公司,其開發的智能電力公路系統可以實現純電動汽車在行駛中取電、充電。目前,國能已經收購了這家公司,并正在嘗試在中國落地“三網融合”交通體系。我們有一支專業團隊,在上海、海南、京津冀等地區籌劃道路電氣化改造,推動“智能電力公路”項目,并有望在天津濱海新區首先試點。
“智能電力公路”項目,是通過在公路中開槽鋪設軌道,下設高壓電纜和低壓電纜,并在汽車底部安裝取電臂,取電臂接入電槽對車輛進行充電,整個過程全部自動化。通過智能電力公路技術,電動商用車將實現廣泛推廣,電池使用量可大幅降低,同時車輛成本也可降低。
國能在無人駕駛領域也有布局。我們和美國Phantom Auto公司合作,通過車聯網技術,將無人駕駛和有人駕駛相結合,實現物流車無人化運營。
未來汽車將變得越來越智能,并具備深度自我學習功能,所以數據庫技術非常重要,這也是國能汽車收購數據庫開發公司MIMER的原因。
國能希望通過強強聯合,發揮各自優勢,而非所有事情全部親力親為。通過和各類供應商建立合作,進行資源整合,不斷降低成本,這是國能的理念,也是正在踐行的工作方法。
(文章轉載自中國汽車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