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經濟界都在熱炒各個國際大牌“撤離中國”這件事。對此事的評價可謂是見仁見智。不過總體來說今天的中國制造比以前有了更多的底氣,像中國的高鐵、手機設備、核電站等技術不光是把國際大牌們擠出中國,更是“窮打猛追”向全世界發展。就在中國制造向更高層次前進的時候,中國的汽車出口似乎“逆潮流”而動的跌到了最低點。
曾經的輝煌
就在幾年前,我的同事去中東旅游,我幾乎在他的每一張照片中都能看到中國的奇瑞、吉利等轎車。那個時候的中國轎車雖然質量不如現在,但是價格便宜,而且很適應當地的市場環境,能傾聽當地用戶的需求在配置等方向做出改進。到2012年時中國汽車出口第一次達到了百萬級,在那時媒體已經開始炒作中國汽車什么時候能從豐田、現代手里搶市場的問題了。但也就是在這之后,中國汽車出口一路下滑。并且現在的出口量里還包含了合資企業在中國國內“代工”再出口的產量。曾經把出口掛在嘴邊上夸夸其談的中國自主品牌們,汽車出口已經萎縮到成為一塊“雞肋”了。
喪失的機遇
本來中國汽車打開銷量的世界市場是在中東地區,那里國家工業化水平不高,沒有自己的汽車工業,但是因為有石油等資源,在收入上還說得過去。而中國汽車經濟實惠,主打那些買不起日本韓國車的低端用戶,讓那些買不起車的人享受到汽車——這正是中國汽車的魅力所在,就像中國出口外國的很多產品一樣,質量與價格成正比。而中東正是這幾年戰亂最集中的地區。奇瑞主打的埃及和伊朗,吉利主攻的敘利亞,有的是戰亂的中心,有的則是經濟被制裁。整個國家都打成一團的地方,誰還會買汽車?可以說中國汽車工業原本最好的發展機遇就這樣被毀掉了。
收之桑榆
而與那些出口國家所相對的,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,這個巨大的市場自身的循環,讓很多企業“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”。與其再費力開發新的汽車市場,不如就在中國市場上分到眼前的利益。所以我們看到與前幾年中國汽車企業大力開發國際市場,甚至在外國建廠生產相反,越是中國市場份額大的自主企業,越不重視出口。現在國際市場上賣得多的反而是力帆等在中國已經邊緣化的品牌。
勢在必行
中國汽車何時能再次走向世界之路呢?我認為,盡管這是條充滿困難的路,但也是中國汽車工業最終是必須要走的路。
第一,中國汽車市場將要承擔發展經濟的支柱作用。作為國家圈定的十大支柱型行業,汽車工業走向世界是大勢的趨。汽車工業既是資本密集行業,也是勞動密集行業。與IT行業相比,汽車工業的產業鏈很長,從鋼鐵到電子,從工業設計到系統集成,可以解決大量的人員就業,所用的人力比富士康生產手機一點不少。
第二,中國本身有強大的工業基礎。雖然中國汽車工業在中高端不能和世界頂尖企業相比,但世界上有錢消費高端汽車的人并不多,甚至大多數生產力不高的國家還專門進口二手汽車。中國汽車企業生產低端產品還是有優勢的。中國汽車出口集中在15000美元以下市場,而以這個價格看,中國品牌的主流轎車產品完全有競爭力。
第三,中國的發展會為汽車走出去提供支持。就像中國的高鐵、核能等工業一樣,隨著中國日益擴張自己的市場。中國也會向有更高附加值的汽車給予更大的支持,保護中國汽車企業在海外的投資,幫助他們協調與當地政府之間的問題。中國汽車像中國高鐵一樣,成為一張新的“名片”。